电影产业工业化下的投资机会
从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创下新高、频现国产电影票房奇迹,到2016年电影产业增长放缓、众多项目投入巨资而票房惨淡,中国电影产业似乎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拐点。目前,业内人士提得最多的概念之一是“电影工业化”。何为电影工业化?电影产业如何实现工业化?我们以此切入,对中国电影产业做了研究和梳理,发现所谓“电影工业化”背后真正的机会在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全面升级,应达到三个目标:
1)全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度得到极大提升;
2)实现商业化目的与电影质量追求的和谐统一;
3)最大化财务回报和艺术成就的同时,最小化项目风险。
在中国电影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中,存在哪些发展机会?以下是我们的思考:我们看到从Disney到Pixar,亦或是DreamWorks,国际上绝大部分优秀制片公司均由拥有极强内容鉴别和筛选能力的文化领袖打造。因此我们认为,在中国拥有头部内容甄别能力和强大储备的公司能够更容易脱颖而出。
代表案例:在我们拜访过的公司中,韩寒的亭东影业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内容端,韩寒拥有大批受80后90后人群欢迎的文学作品储备,而在制作端,亭东影业拥有IP精细化运营的经验,曾成功打造过如《后会无期》这样叫好又卖座的作品,在新晋制作公司中取得了一定领先地位。
(二) 中国艺人价格存在泡沫,看好中国演员经纪公司向日韩生产线化造星模式演进,以进一步降低制作成本、控制风险
我国电影制作成本中最大的一块来自于艺人的聘请费用,在某些电影中占到整部电影制作成本的一半左右,而在美、日、韩等电影、造星体系较成熟的国家,此项占比大约为20%-30%,因此,能为这个领域带来效率提升的公司将很有价值。在2015年福布斯排行榜艺人TOP35榜单中,中国一线演员与二线演员的收入倍数相差不大(我国榜单中第1名范冰冰是第40名陆毅收入的4.3倍),而好莱坞艺人的收入倍数却有比较显著的差别(好莱坞排名第1名的罗伯特唐尼收入是第40名的克里斯.普拉特收入的6.2倍);这说明了我国对二线明星价值给予了较好莱坞更高的估值,而这又与我国新生代艺人匮乏、中低层艺人输送无力相关。
我们认为,如韩国SM、YG这样具备艺人打造能力,同时有较强议价权乃至定价权的艺人经纪公司很可能是解决以上痛点最合适的路径之一:通过标准的选拔机制、全面的培养体系、精准的策划制作、有效的推广营销,使得现象级的艺人成功变得可以进行复制,实现艺人的工业化生产;而另一方面,艺人经纪公司也能在前期判断市场趋势,预测需求变化向大众推出符合当下品味的定制化艺人,从而减少公司的投资风险。
代表案例:目前,国内已经涌现了多家模仿韩国SM、YG等及经济公司的初创企业,有时代峰俊(旗下知名艺人TFboys)、上海丝芭文化传媒(旗下知名艺人SNH48)、白色系文化传媒等。
从特效公司的业务性质来看,国内在特效设备的研发上处于落后地位,市场上主要是提供如渲染、CG制作等服务的特效公司。这类公司的主要壁垒体现在两点:
1. 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一般为软件)。如我们走访过的诺华视创、More的工作室,分别在动物毛发或虚拟人物上有各自专精的技术,因此都能在市场中有立足之地。
2. 通过时间和项目经验积淀下来流程管控体系,这套流程能有效帮助特效公司减少资源浪费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两家不同的特效公司在相同经费、设备、与人才的情况下,可能制作出水平差异巨大的特效镜头的核心原因之一。
整个特效行业在需求端非常不标准化,而单人产出有限,因此需要团队在技术与人才上进行高成本的投入;另一方面,如果团队不断的加人又会使得协作成本增加,并降低边际效益——两相限制,使得单纯做后期特效的公司天花板可能较低。
但是我们观察发现,中国的特效公司可能会走出与美国好莱坞不同的路径。好莱坞的发展路径更多是由发展成熟的影视制作公司并购特效工作室,从横向上扩充自己的业务规模;而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阶段:目前的大制作商业片体系还未真正建立标准,上游制作人员对特效使用经验缺乏,因此在这个阶段里,有机会出现一家懂故事、懂技术、并有丰富行业资源的特效公司脱颖而出,在纵向上对产业链进行渗透。
代表案例:在走访了多家国内一流视效公司后我们发现,多家公司纷纷设立了影视制作部门并尝试向上游制作环节发展。这些公司正在通过后期特效前置化,间接地积攒影视制作经验(如制作特效Demo,即Previs,来帮助帮助导演、编剧团队在前期构想特效场景,以降低后期制作的成本及重拍的风险)。据了解,目前国内多家一线特效制作公司,如BaseFX、诺华、More等,已经开始尝试开展影视制作业务,并且在明年可能就会有部分作品上映。
对于最近较火的影视大数据概念,我们认为尚需观察。在走访过较多的影视数据服务公司之后,我们发现在电影产业中仍处于信息不透明的阶段,相关数据(如演员薪资、剧组成本、影片市场前景等)大多无法实时更新,滞后于市场,对剧组的指导意义较小,因此使得买家的付费意愿不会太高。
综合来看,国内电影产业的IT基础层薄弱,各环节公司各自为政,数据及信息不公开,难以真正打通各环节,而第三方公司以基础服务为切入口,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产业效率。
代表案例:“量子云”是我们拜访过的一家国内垂直于电影产业的云服务提供商,为后期特效公司提供云端存储与渲染服务;目前他们正在为行业输出一套成体系的信息传送解决方案。随着随云端技术发展,我们认为在可见的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服务集成到云端。
国内的电影后市场依然处于拓荒期,相较于海外的5轮版权回收渠道,中国仅有3轮。目前中国院线票房还是电影投资回收的主要渠道,占电影产业收入80%左右,而英美等主要电影生产国,国内票房占电影总收入不到30%,其余的收入都来自于家庭DVD、单片点播、包月观看等后电影市场的开发。然而随着互联网电视的崛起,属于中国的“付费点播”与“付费频道”环节将随之出现,并延长产业链的变现周期。在这个领域,乐视电视积极布局内容制作、发行和放映渠道、终端硬件,协同效应已经初步展现。
同时,如同制作端底层技术、服务稀缺一样,电影产业全行业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尤其是相关的金融服务(如卡司保险、完片担保等)、人才培养这两个方面。
对于其他的几个产业链节点,我们的判断如下:
1. 宣发端:国内宣发周期较美国而言太过粗放,以第三方来主导营销为主;从成本方面看互联网投入大概占总费用投入的8%,但覆盖量最大,看好未来宣发力度向互联网转移。整体来看是巨头密集的红海市场,但移动售票环节的龙头公司可以在此进行流量变现。此外,这一环节内老牌巨头扎堆,已经成为产业横、纵向整合的主要发起者。
2. 售票:互联网公司进入电影产业的切口在线购票环节,这一环节容易标准化、近C端、易垄断。但市场容量小(仅占整体票房中1-3%的分成),且线上出票环节预计今年能达到75%,不适合初创公司再在这里探寻机会。从近几年的资本市场看,领先的售票平台已经与互联网巨头抱团,并积极进行上下游的布局,看好领域内的领先公司通过自身的流量优势向如宣发、制片、衍生品售卖环节进行渗透。
3. 院线:是巨头密集的红海市场,且需要极大的资本投入,互联网公司缺少足够的杠杆;整体看国内院线在单块银幕产出落后于美国院线的情况下,估值却远高于美国院线,国内院线单位经济效率有待提高,需要积极拓展放映以外的其他商业形态,如广告、卖品等,看好如万达院线这样能对旗下影院统一管理的纯资产联结型院线;从产业链上看,国内院线15年CR3集中度约为30%,北美市场超过40%,行业还有一定的横向整合空间。从资本角度出发,因国内没有派拉蒙法案的限制,同时国内院线大多具有较好的资本实力与产业整合动力,因此是行业的潜在买方之一。
但在今年资本市场上,我们观察到影视行业公司的投融资事宜也遇到了一定的阻碍。
对于公司而言,大多数的财务投资人对影视行业的标的较难出手,融资案例并不多,一方面是市场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影视行业公司的业务形态多为项目制,且公司的发展大多依靠于对业务、技术的深耕,较难出现爆发性增长,因此更适合有着共同诉求的产业投资者介入;而从机构的角度来看,我们观察到最近多笔上市公司对影视文化类资产的并购计划因各种原因终止,这其中反映了市场政策变化、监管加强的因素,但从本质来是源自于近年来影视娱乐公司的非理性的高估值与不可能实现的对赌承诺,如共达电声对乐华文化、西安旅游对三人行的收购计划等,因此,相关领域的投资方应对标的的财务风险有更加严格的把控,并对公司的业绩预期进行合理的评估。
总体而言,我国影视行业票房与资本市场表现的双降温在某种意义上对行业起到了警醒作用。我们可以预期到回归理性的行业将会对这几年“冷热交替”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而这也将给那些能真正为行业带来价值、提升效率的公司带来更多的注意,及更适合成长的土壤。属于中国的电影产业全面升级之路,已经掀开另一页篇章。
Reference
1.《艺恩2015-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艺恩咨询
2.《MPAA Theatrical Market Statistics 2014》 MPAA
3.《MPAA Theatrical Market Statistics 2015》 MPAA
4. Disney、FOXA、TWX、AMC、Cinemark、Regal、万达、星美、大地 2015年报
5.《传媒行业泛娱乐观察之电影行业深度报告:大航路后半程,增速趋缓、产业整合和国际化》 华泰证券
6.《传媒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在线票务打造流量入口,电影产业变革看点纷呈》 兴业证券
7.《家庭院线行业:畅享后电影市场》 东方证券
8.《全球传媒、传播巨头之商业史系列:传媒巨头:迪士尼》方正证券
9.《下一波新浪潮,移动直播,视频产业演进史》 方正证券